If You Want to Write: A Book about Art, Independence and Spirit 是一本關於寫作,但又以創造的角度來看我們的靈、生活的一本。還不見中譯本。它是一本值得細細思索的好書,我沒法一股腦的讀完,但是也在三天裡一氣呵成了。

if.u.want.2.write (不只告訴你寫作,還告訴你讓真我盡情流露,擁抱靈魂的好書

作者Brenda Ueland引用了一些俄國文豪、英國作家William Blake和荷蘭畫家梵谷對於創作、對於人/格(personality)、思索生命的片段,其中梵谷想把他看到的景色描繪下來和他至親的弟弟分享的內容,充滿愛與分享的胸懷相對他的落魄際遇都會讓我掉眼淚。文末她説,在數年前或許她仍會躊躇著寫這樣一本標題的書,不過她寫出來的之於她都是真實的 〝true to me〞,所以不管書是不是會賣,只要讀者在看完這本書後,能著手寫,她就感到欣慰了。

書的第一章,她就告訴我們,要自信 (self trust):每個人都是有創作能力的,別被潑冷水的人嚇走了你創作的衝動。我們的創作力就在學校教育、同儕比較、評論家批評的過程中被壓榨光了。創作重要的是,感受到你想説的事的真實,寫下它。

第二章説明想像力(imagination)就是創作力(creative power)就是那未知(holy ghost)。它就是生活本身,就是靈。這是我們為人最重要的部分,而不僅是一個會移動的器官組合。所以要去使用我們的創造力,我們愈使用它,它就會愈有力量創造;它就像水龍頭,轉開了就有水,再轉開,水流就愈大。不要怕做得不好,因為你成長的唯一方式是去做,這樣你才會了解與發現事情的好壞。

然後她告訴我們,為什麼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寫樂章?因為,第一,告訴其他人他能做到;第二,要表達他對某個淑媛的愛。而透過他寫出的樂章,他會更明白自己對愛的感受,清楚分別自己感受的真偽、也了解一個語言的美。這些收穫是內在的回饋。創作時,他們很少想到這些作品的價格。這段梵谷的家書再加強了她的話:What has changed is that my life was then less difficult, but as to the inward state that has not changed. If there has been any change at all, it is that I think and believe and love more seriously now what I already thought and believed and loved then。什麼都沒變,但也什麼都變了,他變得更愛、更相信、更這麼以為曾經的愛、相信和以為。一個靈魂的擴大 (the enlargement of the soul)。梵谷的真實就這麼感動了我⋯

再者絕對不要欺騙自己,不管是説我沒什麼好説的,也沒有天份表達或者是公眾不懂得欣賞好的作品。這兩個極端都是謊言。寫吧!

接著她分享了想像力的來去,不要怕「發呆」或「無所事事」,這些一個人的時刻,都是想像力在運轉的時候。反而是當我們緊張、處於壓力下時,愈得不到想像力。僅僅像小孩子一樣地活在此時此地,注意力總是在當下,他們專注於所看和所聽,他們做的就是讓事情變得有趣!然而不要讓無所謂的事代替了無所為的高品質時間,我們終日總是將心思放在容易、不重要、外在的事/世界,這是我們要小心的陷阱。

在適當的充分的悠閒遊哉後,別忘了行動,她提醒 "moodle forever but if we don't act at all, we certainly rot!" 沒有行動的無所為最後也只是腐敗。

讓一切的動力來自於熱情。熱情是所有的所有,Blake (Enthusiam is All in All)。別自以為自己渺小、不重要。所有有生命、有趣的事都必須是個人的,都必須來自於"我"(Divine Ego):我怎麼想,我如何感覺。因為這是你知道而別人不的唯一真理。

關於寫作的方法,她提到微觀的真實(Microscopic Truthfulness)。不管想描述客觀的物體,主觀的感受,都儘可能地細微。讓描述的文字或筆觸説話,而不是草草一語帶過自己的想法或體驗。這樣會讓讀者有想像的空間,也會讓作品更有感染力。書裡有一章是針對家庭婦女,這是一群為家庭奉獻的人,很多時候,她們並不快樂,因為她們讓「自己」退到「服務別人」之後。然而寫下童年的回憶,生活裡的感動,儘全力地描寫,可以令我們找到自己。她説,找回我們創作的力量—不朽的靈魂,是讓我們自己更快樂、更棒的方法。

不過,絕絕對對不要用任何「有意願的快樂(willed cheerfulness)」來寫作。任何被「意願」出來的,都不會是藝術。即使是「活躍的惡(active evil)」都比「被動的善(passive good)」好。我想是因為活躍的惡,任何所謂的不好的、負面的情緒,只要是來自於我們的內心,就是活生生的,都是我們的一部份,那才是真實的,才是寫下來之後會感動人心的;而被動的善,是因為我們被教導要有禮貌,還有無所不在的規範讓我們壓抑自我,這樣的情緒不是直接的,寫下來的文字很容易讓人感到虛假。創作的目的,是釋放我們自己原始的野性,像頭獅子,像個海盜 (be a lion, be a pirate)無所顧忌地書寫。

也不要讓任何的「應該(oughts)」阻礙,應該只會帶來沉悶、死氣沉沉而不是活力、精神。能夠愈簡單地説出你的感覺愈好,愈容易感動人。書裡引用Tolstoi説,世界上的任何事都該用一個充滿熱情的17歲男孩能看見與了解的方式去表達。

另外書裡也摘錄chekhov寫給他弟弟的信,當中chekhov認為一個有教養的人要符合的六點。而這六點和一個人讀了多少書,有多少作為一點關係也沒有,反而是反求諸己,都是一些一個敦厚的人的特質。比方,他們不會説「人們都不了解我」這樣的話,這是在玩弄別人的感情,好要人們同情嗎?所以她説,要當一個更好的創作人,就是要成為當一個更好的人。她説,「好」不是指鄉愿、討好人的好,而是只有當我們能看到我們的不善、不好,我們才能透過想像去發現如何變得更好。(呼應了不要用意願來克制自己的真實情感。)

針對世俗的高標準,她也引用了梵谷給弟弟信裡的文字:「我一點也不鄙視『平凡、普通(mediocre)』它本身簡單的意涵。在任何情況下也不要在鄙視平凡的心態下自以為自己比較好。我認為一個人應該至少能尊重平凡並且明白這樣的普通已經代表了一些事,因為這也是經過很多的困難而來的成果。」(mediocre in its simple signification i do not despise at all. And one certainly does not rise above the mark by despising what is mediocre. In my opinion, one must begin by at least having some respect for the mediocre and know that it already means something, and that it is only reached through great difficulty.) 看來梵谷很符合 chekhov對有教養的看法囉。梵谷的仁厚,對生命的熱愛,都在他用的大膽顏色和強烈筆觸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就是因為他對生命的炙熱,不懂的人才説他瘋了吧。瘋了又怎麼呢?瘋了還比正常人覺知到生命的流動,還要活著(alive)!他不管別人了不了解他,他傾全力燃燒出自己的能量,粹練出一張張動人的畫作。我問自己有這般的勇氣嗎?梵谷又説,如果有個內在的聲音對你説,你一點也沒有畫家的天分,那麼無論如何更要畫,然後這個聲音就會安靜下來⋯但只有當你去做。

最後,Brenda説,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創造,所以每個都是無可比較的。她又引用Blake説,他的正事只有創造。所以,她希望她的作品能點燃我們的創作火種。

--

其實在開格子之前,我是多年部落格的潛水者,自己也寫著或多或少「有意願地快樂」日記。可是這一年裡有個聲音不斷自我詰問「我是在做什麼呢?走入別人的世界,滿足自己人性裡的偷窺慾望?反正部落格是公開的。」「在忙茫盲的日子裡時,會感嘆,會羨慕:啊,這樣的生活真好—英英美代子的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沒有生活現實,只有生活浪漫」「如果我有這些時間,我為什麼不去創造自己的生活?」「為什麼我不敢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這些憤怒不斷地被壓抑的結果,往往就是在自己再也忍不住的一個臨界點上爆發,實在話是,不斷地重覆這樣的過程,不斷地重新來過,如果不早點學會,只會被自己的負面情緒牽制住,原地踏步」。

我想是因為也在這一年裡開始了跟一些有煽動性的格子,所以讓自己踏出蓋格子的第一步:收集自己喜歡的玩意兒,寫下這些不會因為改年換日換日記本的點點滴滴,只要有網路,到哪裡都可以拿出來回味的事,也有個資料的雲端保存地。

 

很高興在看brenda的書前,我就上路了;看過了書,我的動力又更加的多多了。

 

--

people who try to boss themselves always want (however kindly) to boss others.

what you are, you show.

self confidence never rests, but is always working and striving, and it is always modest and grateful and open to what is new and better! Do something new and better!!

if you are always doing seomthing for others,and never anything for ourself, you cannot do others any good. For to teach, encourage, cheer up, console, amuse, stimulate or advise a husband or children or friends, you have to be something yourself.

the truth, life itself, is always startling, strange, unexpected.

willed cheerfulness.

only by creating and by long, patient, serious work will you find your true self. And WHY find it? because it is, I think, your immortal soul and the life of the spirit, and if we can only free it and respect it and not run it down, and let it move and work, it is the way to be happier and great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World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