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一直是我的最愛,雖然近來我也開始懂得欣賞繁複的美。而在極簡建築裡,我想安藤忠雄的作品個個經典。久仰ando san的大名,不過關於他的自學與成名過程直到這個年剛開始才有點涉略。

在學歷主義至上的日本社會裡,可以説他是個奇葩。17歲時到泰國打拳,後來因為看到高手練習自覺自己並無法在拳擊界裡有一番作為。因著家人的愛與自學,他開始環遊地球到處去朝聖。28歲時他開始了工作室。第一個作品「住吉長屋」是在35歲時推出的:由於小時也住在這樣的長屋裡,明白這樣的住宅冬冷夏熱又少光線的缺點,所以他不以「方便」為出發點,用異於常人的想法設計了中段佔了建地面積1/3的中庭,希望的就是人在住宅裡也有與自然共處的體驗。從這個作品開始,可以説清水混凝土就成了他創作的載體。

我覺得ando san是個很重視年輕人想法的前輩。因為在他年輕創業時,一切必須自己來:案子不會自動找上門,所以他只要有機會就練習、提案。有時候會吃閉門羹,有時人們會有興趣聽聽他有趣的想法,有時也會因此遇到貴人,而他謙虛地説自己遇到了好些個願意資助他理想的業主,加上大阪人的精神,才有今天的成績。

「光與影」是他的作品的特色。因為使用簡單的元素,於是考慮如何讓光進入空間裡,讓使用者能感受到空間中的美與流動,就成了他思考的焦點。雖然對他的作品並不能説出個所以然,但以前只要有機會看到這些出自ando san的建築,就讓我肅然起敬:語言是多餘的,語言也是不夠的,他的建築,我覺得只能身臨其境,去享受人、自然、空間的互動,他創作出的空間,看起來都十分適合一個人:思考、冥想、活動。

他參與了日本泡沬經濟幻化前的欣欣向榮,但是並不因此他就多接商業的案子。因為這會讓一個建築師原本的初心迷失。從住宅案起的他説,最後,他會再回到住宅設計。(一個圓滿的意象在我的腦海裡浮起)

「光與影」也是他對生命中成功、幸福的隱喻。「我們似乎都被無時無刻都要待在光明照得到的地方這種強迫意識束縛住了。」這句話我很有感覺。在我開始回頭找自己,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前,總為了要追求認同和定位,一味的前衝,過程裡一路壓抑,後來幾經挫敗,雖然並沒有失去信心,但是愈加清楚在陰影裡可以乘涼休息一會兒其實是很幸福的事。整合陰影(shadow)後才能利用陰影的力量前進。

(randy pausch教授在他的最後一堂課裡説到如何看待夢想:重要的不是如何去完成夢想,而是如何過無悔的人生。要是每天都無悔,夢想會前來找你。所謂的牆,只是給那些意志不夠堅定,信念不夠堅強的人)

tado san説,為了追求光,先要徹底地凝視眼前「影」的艱苦事實。為了超越而鼓起勇氣。他認為,「一個人真正的幸福不是待在光明之中,從遠處凝望光明,朝它奮力奔去,就在那拚命忘我的時間裡,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實。」

認識了他的理念—對環保與人文的觀點—之後,我真發自內心的敬佩這位長者。在他身上,我看到一個幼時夢想的發光與實現;一個好的建築師除了能畫出好的設計圖,很多時候也必須堅持自己的立場,才不會落入人云亦云,而其作品才會經得起時空的考驗;一個人,對他生活的環境和文化的不斷反思⋯

建築,不再只是建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Worldboo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